總網頁瀏覽量

搜尋此網誌

網頁

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

饒恕日

/邱清萍/ 每個國家都有公眾假期,或紀念偉人,或鼓勵人民追求美德,母親節是一例。但我盼望有一天,會有一個國家瞭解饒恕的意義,劃出一天為饒恕日。 有甚麼行動比饒恕更難,也因此更偉大呢?1994年四月初,非洲魯旺達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。100天之內,殺死了80萬人,其中有30萬是兒童。這些歹徒燒房子,強姦婦女,將孕婦破腹刺死,撕裂受害者背上的皮,將嬰兒的頭摔在教堂的牆上,其手法之殘忍充分暴露了人性深淵般的幽暗。 喜樂 (joy) 是陶士族的一個女孩,屠殺發生那一年她只有4歲。她父親落在歹徒手中之前,安排好讓妻子帶著7個稚齡的兒女逃向森林。他們在躲藏的地方聽見父親痛苦的叫喊聲,看到他們的家淹沒在熊熊的火光中,心都碎了。跟著幾個月,他們白天躲,晚上逃,有時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安全的居所,正想安頓下來,就聽到敵人殺到的風聲,一家人只有再覓新居。媽媽最難為的是想辦法阻止較小的孩子哭嚷,深重的苦難使孩子最終也無言了。後來母親為了兒女的安全,忍痛把他們安置在不同的孤兒院,從此一家人4分5散。而喜樂 (joy) 開始晚上不敢睡覺,因為一閉上眼睛,就似乎看見父親的慘相。她忍受這種痛苦的煎熬一直到17歲……。 巴示古 (Pascal) 的妻子已有8個月的身孕,他們結婚不到一年,他就被盯上了。後來機智的他用計逃離敵方的魔手;可是新婚的妻子卻不幸死在途中。有一天晚上,他悄悄地潛回家鄉,發現那本來作為避難所的教堂屍橫遍地,共300多人,其中大部份是他的鄰居,而他自己的家族也全部罹難。他發誓要為親友報血仇,就加入了愛國前線隊。此後的歲月,仇恨腐蝕著他的心靈,只有在濃酒入肚時才稍為好過。 沈桃 (Chantal) 13歲那年,在教堂舉行了堅信禮,下午親友為她舉行一個慶祝會。沈桃是家中的老大,父親對她期望甚殷,希望她在每方面都能作弟妹們的榜樣。那天的慶祝會是由父親的老友約翰伯伯出資,表示他對下輩的賞識。過了幾年沈桃結了婚,而且產下第一個孩子,取了祖父的名字。父親還來不及享受含飴弄孫之樂,死亡的陰影就已逼近。那天清晨,有好友來告密叫他快逃,然後幫他把兒女送到安全地方。想不到,他依然被發現,被拖到屋外,幾條粗棍子急促使勁地落在他身上,像獵人擊打獵物一樣。最不可思議的是,老友約翰竟是殺手之一。 翻閱魯旺達的歷史,陶陶族與陶士族之間的仇怨,是在20世紀中葉比利時殖民地統治時期已開始,一場「勝者為王,敗者為寇」的權力鬥爭上演了3、40年,至1994年便像洪水決堤般一發不可收拾。但冤冤相報何時了? 謝依 (Howard Zehr) 教授指出,人類社會對不公的惡行通常採取幾種回應:報復、罪罰及復和。報復就是以牙還牙,雖然一時痛快,卻解決不了問題,反而加深仇怨與裂痕。第二種回應是罪罰,就是設立了懲誡的法律制度,表面看出是公義的處理,卻忽略了對犯罪者和受害者的重建工作。第三種復和的回應則強調負責任、實際的補償及療傷,而且重修已破損的關係。復和最能反映聖經的價值觀和處理的途徑。 屠殺於1994年7月受到控制,接著有12萬的陶陶族人因捲入屠殺事件而鋃鐺入獄,監獄擁擠不堪。2OOO年陶士族的Paul Kagame當選總統,3年後頒佈法令釋放一些年老、有病及案情較輕的犯人。幾年下來,估計有六萬人被釋放,返回老家。 法令使許多人憂心忡忡。這些回鄉罪犯會不會捲土重來,帶來下一場的災難?而被害家破人亡的人又會不會血海深仇,不報不快?原來總統的法令有附帶條件,就是被釋的人要先參加「復和委員會」(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) 的再教育課程,才能重返社會。 不久,魯旺達一個舊習俗適時派上用場。「該擦擦」(gacaca) 是昔日他們主持公道的法庭,很像舊約猶太人的長老在城門口聽訟、審理案件,就在露天的草原,無花果樹下,幾個德高望眾的鄉親 (或長老,有男有女) 與罪犯、受害者一同坐下,聆聽他們的控訴與自白,裁定是非,一同尋求解決之道,包括認錯 (罪) 、負起責任、補償、饒恕等。力求兼顧公義與和平,恢復彼此的關係及保持社會安定。 (註) 前面提及的巴示古後來認識了耶穌,接受祂的赦免與救贖,生命經歷更新。蒙恕的生命轉化成感恩,感恩之情化為寬容,上帝的愛繼續醫治他的傷痛,融化他的仇恨,他最終饒恕了他的敵人。不但如此,他接受上帝的呼召,在陶陶族與陶士族之間做和好的事工。他接受非洲福音會的訓練,幫助許多經歷大屠殺受創傷的人得醫治,也帶動了許多復和的工作。其中一個人就是上面所提的沈桃,她透過巴示古的幫助,多次與約翰會面,直到她能夠對他說:「我饒恕你。」而約翰內心沉重的罪疚負擔也得以放下。 假如像魯旺達那般,從地獄發出的血腥事件可以找到饒恕的途徑:我們過安定太平日子的人,平日與家人、同事、朋友發生的齟齬小事,不是更可以饒恕了嗎? 註:這是美國基督教監獄團契 (Prison of Fellowship) 同工在魯旺達發起的事工。起初政府以減刑來鼓勵犯人認罪,但也只有5000人認罪。監獄團契發起「無花果樹事工」之後,6個月內有3萬2000人認罪,並且朝和好的目標努力。